
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的制度優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長期發展規劃既能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能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五年規劃的功能、內容和形式也隨著時代發展不斷調整完善。從性質看,從早期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指令性計劃調整為指導性計劃,再調整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戰略性、綱領性、指導性規劃;從理念看,從追求發展速度轉向注重發展質量,再到更加注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從內容看,從微觀經濟活動管理轉向加強對宏觀經濟的戰略性引領,從經濟建設擴展到經濟社會發展,再擴展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從指標看,從以經濟指標為主,擴展到吸納更多社會、文化、綠色發展等方面的指標;從實施看,從政府主導轉變為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
五年規劃是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的重要制度載體。自黨的十四大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以來,五年規劃都注重對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出部署。比如,《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強調,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五年規劃將黨和國家的發展理念、戰略意圖、主要目標、重點任務和重大舉措統一發布,給經營主體明確的發展方向和預期;五年規劃將發展和改革統一起來,推動發展目標任務與改革重大舉措相結合,既通過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又著力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五年規劃加快市場基礎設施聯通,推動完善要素市場制度和規制,加快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更好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可以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五年規劃是以市場機制為基礎,促進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的發展規劃。
編制和實施五年規劃,是政府更好發揮作用的重要方式。規劃是中長期發展之綱。五年規劃闡明國家戰略意圖,明確政府工作重點,優化公共資源配置,引導規范經營主體行為,是政府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引領。不同于短期的宏觀調控,這種引領是戰略性的,是為實現國家戰略目標、從國家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出發對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進行的總體部署,以推動市場自發作用下的發展過程向有利于實現戰略目標的發展過程轉換。正是通過五年規劃更好發揮政府的“有為”,才能有效推動我國持續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邁進。
“一張藍圖繪到底”的制度優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從第一個五年計劃到第十四個五年規劃,一以貫之的主題是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有共同的奮斗目標。中國人民的共同奮斗目標,就是要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五年規劃是確保實現共同奮斗目標的重要手段,也彰顯了“一張藍圖繪到底”的制度優勢。
“一張藍圖繪到底”彰顯了著眼長遠的戰略定力。中國共產黨是有著遠大而堅定理想的政黨,保持戰略定力和歷史耐心,不斷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正是保持這種戰略定力和歷史耐心,才能讓我們不為風高浪急所擾,不為一時一事所惑,向著既定目標邁進。從1953年新中國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到今年“十四五”規劃即將收官,70多年間國際環境風云變幻,我國發展之路并不平坦。但我們始終以實施一個又一個五年規劃的堅定不移,將中國式現代化推向前進,充分彰顯了“一張藍圖繪到底”的戰略定力。
“一張藍圖繪到底”彰顯了堅持不懈的奮斗精神。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實施五年規劃是新長征路上的“接力跑”,必須一棒接著一棒跑下去,每一棒都要為下一棒跑出一個好成績。縱觀我國已經實施的14個五年規劃(計劃),從推進國家工業化到人民生活總體小康,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五年規劃如同歷史的刻度,標記著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進程。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奮斗,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并將在勝利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基礎上,接續實施“十五五”規劃,向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堅定邁進。
堅持全國一盤棋的制度優勢
2016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指出:“下好‘十三五’時期發展的全國一盤棋,協調發展是制勝要訣”;在今年4月30日主持召開部分省區市“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座談會時指出:“要深入研究優化區域布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和城鄉融合發展、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等方面的有效措施,穩步增加城鄉群眾收入。”堅持全國一盤棋,既要考慮“全局之所需”,把國家發展總目標分解為不同層級、不同類別的子目標,落實到區域規劃中,以確保國家發展總目標的實現,又要兼顧“一域之所能”,實施區域重大戰略,推動各區域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深化區際分工,促進各地區找準定位,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堅持全國一盤棋,有利于增強區域發展的協同性、聯動性、整體性。我國幅員遼闊、區域差異大,下好發展的全國一盤棋,促進各地區按照比較優勢進行分工,可以避免重復建設、同質化競爭與產業結構趨同。改革開放以來,每一個五年規劃都高度重視通過區域經濟布局下好發展的全國一盤棋。特別是本世紀以來,黨中央先后實施了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等戰略。“十一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堅持實施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十二五”規劃綱要進一步強調要“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堅持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同時,高質量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區域重大戰略的實施,從全局謀劃區域,以區域服務全局,區域發展協調性進一步增強,推動形成全國一盤棋發展新格局。
堅持全國一盤棋,有利于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打通制約經濟循環的關鍵堵點,促進人才、資金、技術、數據等生產要素跨區域流動,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能夠更好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通過編制和實施五年規劃,建設高標準聯通的市場基礎設施,完善現代物流體系,健全現代商貿流通體系,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和交易成本,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內順暢流動,提高市場運行效率和資源配置效率,能夠更好聯通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強大支撐。
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科學制定“十五五”規劃使命在肩。面向未來,我們要堅持好、發揮好五年規劃的制度優勢,讓五年規劃匯聚起全國人民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磅礴力量,把中國式現代化推向更加光明的未來。
(責任編輯:王威)